磁盘是什么
磁盘是计算机中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的硬件设备,属于外存的一种,其存储的数据在断电后不会丢失。常见的磁盘类型包括机械硬盘(HDD,通过磁头读写磁性盘片存储数据)、固态硬盘(SSD,基于闪存芯片存储数据,速度更快)、U盘、移动硬盘等。在Linux系统中,磁盘被抽象为设备文件(如/dev/sda、/dev/nvme0n1),系统通过这些文件与磁盘交互,实现数据的读写和管理。
磁盘常见操作
磁盘操作围绕“让磁盘可被系统使用”和“管理存储资源”展开,核心流程包括:
- 识别磁盘:确认系统中存在的磁盘设备,了解其容量、类型等信息。
- 分区:将物理磁盘划分为多个独立的逻辑区域(分区),便于数据分类管理(如区分系统文件和用户数据),避免数据混乱。
- 格式化:对分区进行处理,使其支持特定的文件系统(如ext4、XFS),文件系统是管理文件存储结构的规则,决定了数据如何组织和访问。
- 挂载:将格式化后的分区关联到Linux目录树的某个目录(挂载点),使系统能通过该目录访问分区内的文件。
- 查看与维护:监控磁盘使用情况(如剩余空间、文件占用),检查并修复磁盘错误,确保存储稳定。
磁盘常见命令
识别磁盘设备:
- lsblk:列出系统中所有磁盘及分区的信息,包括设备名称、大小、挂载点等,直观展示磁盘与分区的关系。
- fdisk -l:显示磁盘的详细信息,包括磁盘大小、分区表类型(MBR/GPT)、分区数量及每个分区的大小、类型等。
分区操作:
- fdisk [设备名]:用于MBR分区表的磁盘分区(支持容量较小的磁盘),可创建、删除、调整分区,需进入交互模式操作(如fdisk /dev/sda)。
- parted [设备名]:支持GPT分区表(适用于大容量磁盘),可处理超过2TB的磁盘,支持分区大小动态调整(如parted /dev/sdb)。
格式化分区:
- mkfs.xxx [分区名]:将分区格式化为指定文件系统,xxx为文件系统类型,如mkfs.ext4 /dev/sda1(格式化为ext4)、mkfs.xfs /dev/sdb1(格式化为XFS)。
挂载与卸载:
- mount [分区名] [挂载点]:将分区挂载到指定目录,如mount /dev/sda1 /mnt/data。
- umount [挂载点/分区名]:卸载已挂载的分区,如umount /mnt/data或umount /dev/sda1。
- mount -a:根据/etc/fstab文件中的配置,自动挂载所有未挂载的分区(常用于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)。
查看磁盘使用情况:
- df -h:以人类可读的单位(如GB、MB)显示所有挂载点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,包括总容量、已用、可用空间及使用率。
- du -sh [目录/文件]:查看指定目录或文件的磁盘占用大小,-s表示汇总结果,-h为人类可读单位(如du -sh /home)。
磁盘检查与修复:
- fsck [分区名]:检查并修复文件系统错误,需在分区未挂载时使用,如fsck.ext4 /dev/sda1(针对ext4文件系统)。
- badblocks [分区名]:检测分区中的坏块(无法正常存储数据的区域),如badblocks -v /dev/sda1(-v显示详细过程)。
评论 (0)